制定《息县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旨在通过系统化、多元化的秸秆利用模式,系统解决秸秆“收、储、用”难题,通过959万元中央资金的精准投放,预计将带动更多主体参与,形成“收储有体系、利用有渠道、农民有收益”的良性循环,推动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与农村环境改善。
一、为何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?
息县作为农业大县,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,但过去存在“利用渠道单一、收储体系薄弱、露天焚烧隐患”等问题。推进秸秆综合利用,既是落实《河南省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》和《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财政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的通知》(豫财农水〔2024〕89号)要求的具体举措,也是息县破解农业面源污染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抓手。通过“五化”利用,将秸秆“变废为宝”,既能减少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,又能提升耕地质量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二、2025年要实现什么?
《方案》明确两大核心目标。一是利用率目标:2025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%以上,其中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(饲料化利用)水平显著提升,杜绝露天焚烧。二是体系与产业目标:健全全县秸秆收储体系,壮大利用市场主体(如合作社、企业等),优化产业化利用结构。同步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,改善农村环境,并探索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息县模式”。
三、谁来做?做什么?
项目实施区域覆盖全县23个涉农乡镇(办事处),实现全域推进。实施主体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种粮大户、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,重点鼓励其参与秸秆还田、离田农机购置以及秸秆“五化”利用,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。
四、钱从哪来?用到哪?
项目总投入959万元(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)。重点支持六大方面,分别是秸秆“五化”利用、农机具购置、收储体系建设、还田生态效应监测、秸秆资源台账建设、宣传培训与技术服务等方面。重点建设4项内容,分别是秸秆收储运体系项目,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项目,农机装备购置补贴,监测、宣传与基础工作。
1.秸秆收储运体系项目(500万元):该项目旨在提升小麦、玉米等主产区的秸秆收储能力,重点解决“收不上、储不好”的问题。主要措施是在乡镇推荐的基础上,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建设年收储能力≥5000吨的标准化收储点(包括新建或改扩建),并优先支持优质秸秆收储。补贴方式为“先建后补”,按照项目总投资额的30%给予奖补,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。
2.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项目(180万元):该项目通过机械化作业提升土壤肥力,同时减少秸秆焚烧风险。优先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及“小田并大田”改革区域实施,计划完成秸秆粉碎深耕作业面积4万亩,要求粉碎后深耕深度≥25cm。补贴标准为每亩补助45元,具体按实际中标价执行。
3.农机装备购置补贴(239万元):为降低秸秆收储和还田主体的设备购置成本,提升机械化水平,该项目对2024年秸秆收储量≥500吨(需乡、村证明)且购置列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、河南省备案的国产品牌设备的主体给予补贴。补贴范围包括大马力拖拉机、打捆机、粉碎机、旋耕机等关键农机设备,按发票金额的50%进行补贴,单机最高不超过15万元。
4.监测、宣传与基础工作(40万元):该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科学评估秸秆还田效果,包括布设1个还田监测点位和10个调查点位;同时用于开展项目宣传培训、方案设计、招标监理、验收审计等管理费用支出,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和规范管理。
五、项目如何管理?如何确保实效?
采取“主体申请→乡镇推荐→县主管部门审核”三级程序,主体需对材料真实性负责,乡镇出具推荐文件,最终通过政府官网公示,确保公平透明。流程上,首先政府采购和招标需公开信息、依法确定方式(如公开招标),中标结果向社会公示。实施单位与承建方签订书面合同,明确责任义务并备案。工程建设严格遵循国家和省定标准(如能源化利用项目)。项目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,主体申请验收,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第三方验收;未通过的限期整改,确保质量达标。
六、如何避免资金“打水漂”?
该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户管理、专款专用,严禁挪用,但允许将结余资金调剂至其他项目以提高使用效率;同时强化监督机制,由县农业农村局不定期开展检查,严厉查处虚假申报、套取补贴等违规行为,要求验收人员必须客观公正、严守廉政规定,对违规者予以严肃追责;此外,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,要求项目主体提供详实资料,并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归档立卷,确保项目可追溯、可评估。
七、名词解读
五化:肥料化、饲料化、燃料化、基料化、原料化。
解读机关:息县农业农村局
解 读 人:李松
联系电话:0376-5951531
息县农业农村局
2025年5月23日